觀賞藝術、鑒賞歷史、學習知識、休閑娛樂……一個博物館承載的功能遠超我們的想象。國內有很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博物館,今天帶你們去看一座民俗博物館。
八十多年前,正是在于都,建立了贛南第一支正規工農武裝、第一塊紅色根據地、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。香港馬會內部絕密資料,1934年,紅軍主力8.6萬余人,從于都出發,踏上了兩萬五千里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。
而在于都縣城,有一座二井三廳的葛氏宗祠,粉壁、黛瓦、馬頭墻;窄門、高屋、古院落,這里是于都116處蘊含紅色文化的革命遺址中的一處。
它與中國歷史的緣分,要從1929年說起。那一年,率領紅四軍進入于都,軍部駐扎于此。時任軍長的朱德,就住在上廳的廂房里。
可惜的是,幾年前,葛氏宗祠300多平的院子里擠了10多戶人家,還有10多處私自開墻。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宅,變得逼仄、朽壞。直到2017年,于都投資了100多萬全面修繕葛氏宗祠,將內部的住戶遷出安置。
慢慢地,老宅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,可修繕只是開始,如何才能還原它的歷史意義?
走入葛氏宗祠,滄桑古樸的建筑,無聲地見證了曾經的風雨飄搖。而在這里,可以看到于都當地悠久的客家文化。
長征源民俗博物館內有一部分,展示了客家民俗的服飾、繡品、木器、對聯、銅器、銀器等藏品,蘊含著豐富的客家習俗與傳統。
細密的針腳,手機開獎直123kjcom。一針一線都體現了她們對美的追求。這也是她們的畫布吧,各色花朵栩栩如生,代表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從圖案造型、色彩特色,可以解讀客家人長期積淀的客家精神、寄情于物的理念。
看到客家的新房了嗎?博物館內有一塊,就像直接搬來了客家人的幸福新房。大大的喜字格外搶眼,喜結良緣的牌匾讓人仿佛身臨其境。只是缺了一對新人,不然也太真實了。
一塊日進斗金的字畫,細細看來,這可不是毛筆字,而是碎銅錢貼成的,客家人的藝術細胞可見一斑。
既然叫做長征源,博物館內必然展示了很多的長征文物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莫過于草鞋。
草鞋與貧苦百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創造它、依靠它的,都是沒有錢、沒有權的普通群眾。而紅軍,正是來自于群眾,他們知道草的卑微,也知道草的堅韌。用草做的鞋子,便宜輕便,即使穿壞了也不會心疼。
據記載,紅軍長征一天要走70里路。一雙草鞋的大致使用壽命為40至70里。也就是說,稻草編的鞋只能穿1天。而麻繩編的,質量好一點,可以穿1周左右。
在長征出發前,于都人民用10天緊急趕制了20多萬雙草鞋,確保每位戰士有3雙以上。
并且,為了避免紅軍戰略轉移被敵人發現,更是創造了30萬人共同保守一個秘密的奇跡,這真的很了不起。
大大的標語寫著,“堅決不讓一個紅軍戰士赤腳上陣”,更是體現了軍民魚水情深。
現在,在長征源民俗博物館里,還能看到草鞋重地的牌匾,這是館長羅小龍的藏品。斑斑駁駁的牌匾,已然經歷了漫長的時光,卻還能讓人感受到當時長征的緊張氛圍。所有人,共同為紅軍戰士保密,編草鞋的地方,就成了重地。
展出這塊牌匾,也是為了讓世人永遠銘記光輝的歷史,傳承紅色文化,弘揚長征精神。
不止長征,整個革命歲月里,草鞋都是戰士們的必備品。自從入伍,戰士們不僅要學習軍事知識,還要學習編制草鞋的技術。
每到一處安營扎寨之后,戰士們就要找草料、打草鞋。用最簡單的工具,快速地編制草鞋,為接下來的負重前行做好準備。
在長征源民俗博物館,有現場編制草鞋的展示。只見館長夫人一雙巧手上下翻飛,很快一只鞋頭就完成了大半。如果感興趣,可以自己跟著動手學做。
草鞋非常粗糙,現代人根本沒法穿,但紅軍卻穿著走完了萬里長征。所以可以買一雙編好的草鞋作為紀念,感受薪火相傳的紅色精神,提醒我們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。
從老宅到博物館,建筑未變,里面承載的東西也沒變。即使歷史已遠,但有些精神長存?赐觊L征源民俗博物館,想必我們會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。
交通:距離于都站3.3公里,從于都站乘坐2路公交車至解放路口公交站下車,再步行309米即可到達。首班車6:25,末班車17:30
青云計劃月度優質賬號、百家榜創作者、CFP/攜程簽約攝影師、知名旅游博主、優質旅游領域創作者、微博簽約自媒體、微博旅行視頻博主。